10月11日,中國最高規(guī)格能源會議-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研究進一步落實能源安全新戰(zhàn)略,審議通過推動能源高質量發(fā)展實施意見,部署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
能源委員會作為中國能源決策最高機構,每年度的會議代表著政府的能源政策與能源發(fā)展的未來導向。
官方宣發(fā)的報道雖然僅有一千余字,煤、油氣、可再生能源等似乎能源的方方面面都提到了,但仔細讀,似乎能讀出一點與以往不一樣的能源政策導向的意味。
領導的講話與報道都是經(jīng)過仔細推敲,沒有一句廢話,每個字都值得好好斟酌玩味。重提以煤為主,首次正式提出采暖宜煤則煤。
根據(jù)官方報道內容,在總體講了我國目前的能源成就和能源地位之后,最先還是講到我國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和煤炭的發(fā)展。
“根據(jù)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科學規(guī)劃煤炭開發(fā)布局,加快輸煤輸電大通道建設,推動煤炭安全綠色開采和煤電清潔高效發(fā)展,有效開發(fā)利用煤層氣。”
開篇明義,聽話聽音。
最先提到煤炭的發(fā)展,應該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是政府能源政策務實求真的體現(xiàn)。在小學課本中,人人都讀過中國是個富煤缺油少氣的大國,如果按照人均計算的話,煤油氣基本都是世界貧困線以下。
找了下數(shù)據(jù)。2018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59%,石油占18%,天然氣占9%,核能、水力、可再生等其他能源品質共占14%。
對于煤炭的定位,很明確,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稟賦,有什么稟賦決定做多少事情,煤炭的利用要從粗放型開采過渡到科學規(guī)劃開發(fā)和布局。
對于煤炭的利用,提了兩個方向。
政策影響最大的其實是第一個方向,簡單來說就是要推動煤電清潔高效發(fā)展,配套加快輸煤輸電大通道建設。
曾經(jīng)以前的推送提過多次,以中國的資源稟賦,氣電不可能會有大發(fā)展,在核電技術尚未取得突破之前,近幾十年里中國仍然會以煤電為主。
那些聲稱可再生能源在短時間內能夠成為主要能源的基本都是大忽悠。
任何事情只講好處不講風險與困難的,就如同街上忽悠大爺大媽買理財?shù)腜2P機構,從來只提高收益從來不提高風險。
煤層氣的開采利用是第二個方向,這個是為了與后面提的提升油氣保障能力匹配,這里先不提。重提以煤為主的方向,那之前轟轟烈烈的煤改氣政策自然也需要調整。在報道的最后一段,重點提到的能源關系民生能源,民生問題永遠是政府關心的頭等問題。
雖然民生問題政府非常關注,但這段關于民生采暖問題的內容在能源領域卻好像很少有人關注和解讀。
其實,這段內容才是能源政策導向變化最大的部分。
“能源關系民生冷暖。北方取暖季節(jié)即將到來,要切實抓好保暖保供工作,從實際出發(fā),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做實做細天然氣產(chǎn)儲運銷統(tǒng)籌協(xié)調,多渠道保障氣源供應。對今年北方重點地區(qū)新增的“煤改氣”用戶,要落實好氣源安排,堅持以氣定改。突出做好東北三省供暖用煤保障。多措并舉,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
這段圍繞北方保暖保供工作的要求和部署,看似好像還是在圍繞煤改氣,其實非也。
首先,提到北方取暖,要從實際出發(fā),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而且還強調了要做好東北三省用煤保障。
這是中央政府首次正式明確提出宜煤則煤,而從實際出發(fā)這幾個字其實也能聽出政府對以前激進推進煤改氣的反思與總結。
前文《政策大反轉,主推清潔煤供暖!發(fā)改委發(fā)布意見解決煤改氣爛攤子》提到過,2019年7月3日,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征求《關于解決“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供暖推進過程中有關問題的通知》意見的函。
該函件主要是針對“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供暖推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典型共性問題提出解決應對辦法。
在這個征求意見的通知里,首次提出了北方采暖宜煤則煤的概念。
不同于以往在一刀切煤改氣之后提出的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原則,此次發(fā)改委意見突然政策來了個180度大調整,開始提出重點發(fā)展清潔煤供暖和生物質能供暖,這一政策的重大轉變一方面應該是迫于目前在煤改氣煤改電過程中引發(fā)的氣荒、安全事故、補貼難到位、居民用不起等各種問題壓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迫于煤改氣后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急劇上升引起的能源安全顧慮,當然最重要也是從民眾實際采暖需求出發(fā),體現(xiàn)以民生為重的政策出發(fā)點。
能源局7月份的這個征求意見通知在當時引起社會極大的關注與反響,但其實已經(jīng)3個月過去,這份通知的正式稿卻一直沒有發(fā)布。
這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很明顯,這個通知一旦正式發(fā)布將會直接影響這幾年身處煤改氣旋渦中的各類資本、企業(yè),當然也會影響北方千千萬萬的農(nóng)村農(nóng)民,不過對農(nóng)民而言肯定是正向的影響。
這一次,在中國最高能源決策會上,首次正式提出從實際出發(fā)宜煤則煤,算是對于7月份能源局意見函的呼應與肯定。
這也相當于官方宣布,煤改氣政策正式轉向。前幾年各級政府層層加碼層層施壓的煤改氣運動終于基本宣告終結。
大老板都發(fā)話落錘了,能源局應該也沒啥顧慮了,接下來坐等正式發(fā)文。
重提以煤為主,天然氣發(fā)展何往?
在講完煤炭發(fā)展之后,油氣領域肯定也不會遺漏,不過這其中的表述與字眼同樣值得深究。說實話,仔細讀完關于油氣領域的表述,天然氣行業(yè)估計會有喜有憂。
“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fā)力度,促進增儲上產(chǎn),提高油氣自給能力。”
“深入推進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放寬油氣勘探開發(fā)和油氣管網(wǎng)、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儲氣調峰設施投資建設以及配售電業(yè)務市場準入,鼓勵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
這兩段在講啥,說白了,主要就在講提升油氣領域尤其是天然氣領域的保障能力。
首先是加大開采力度,減少對外依存度,這方面不多說,今年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可能會達到甚至超過50%,雖然對外依存度高并不代表能源就一定不安全,但依存度高,能源安全系數(shù)肯定是降低的。
其次是放寬油氣勘探開發(fā)和油氣管網(wǎng)、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儲氣調峰設施投資建設的市場準入,鼓勵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
為什么在最高級別的能源會上單獨強調放寬市場準入,鼓勵資本參與?
當然是中央政府看到了現(xiàn)在國內油氣領域尤其是天然氣領域,還是基本以三桶油為主,其他社會資本難以參與的現(xiàn)狀。
以接收站為例,這兩年在接連氣荒的背景下,政府相較以前已經(jīng)逐步放開市場準入也在加快和簡化手續(xù)審批,但依然能夠看到廣東某規(guī)模不大的接收站項目經(jīng)歷波折五六年才正式投運,這還是在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廣東省。
現(xiàn)在,最高會議已經(jīng)放話,接下來,希望各級政府機關真的能加快審批和辦理。
默默嘀咕一句,所謂接收站儲氣庫的投資也就這兩年還有人搶著投資,等再過兩年接收站過剩,相關審批部門可能就要門前車馬稀咯。
憂的是啥呢?兩個方面。
一方面,全文未提到天然氣的發(fā)展與利用,另一方面,重提以煤為主,煤改氣也轉向了,煤炭清潔利用上去了,天然氣利用肯定下來了咯。
前文多次提過,今年開始天然氣消費增速下滑是必然趨勢,2018年天然氣表觀消費增速18.1%,今年預計10%-11%,在政策轉向的背景下,到明年估肯定是個位數(shù)。
政策變了,人心散了,市場亂了,天然氣行業(yè)怎么辦?
所謂的提升保障能力其實不用太擔心,最重要的還是堅定不移推進市場化改革,核心還是要真真切切的做好天然氣價格機制的理順。
多的也不扯了,想到價格里的彎彎繞繞就累。
國家能源委員會:最高規(guī)格的能源機構。
最后,八卦一下這個最高規(guī)格的能源機構。
1980年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但兩年后即被撤銷。
1988年組建能源部,1993年撤銷,自此十多年間再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能源管理部門。
2005年成立國家能源領導小組,下設辦事機構“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
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之前,業(yè)內對成立“能源部”的呼聲頗高,但受各種因素制約,這個呼聲并未成為現(xiàn)實。
2008年8月,國家能源局正式掛牌運行。國家能源辦的職責劃歸到新成立的國家能源局。
不過成立后的國家能源局,被業(yè)內評價為“力不從心,表現(xiàn)平平”。在國家能源局相關官員看來,由于任務和權限的不對等,造成了國家能源局的尷尬局面。
國家發(fā)改委能源所相關專家表示,實際上,國家能源局成立近兩年來,其在能源體制改革等關鍵領域中扮演的角色,與原來的發(fā)改委能源局相比并沒有太大變化。“在價格改革、體制改革等一些關鍵領域內,不是能源局不想做,而是面臨的掣肘依然較多。”
作為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后續(xù),經(jīng)過近兩年時間的籌備后,2010年1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下發(f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的通知》(國辦發(fā)〔2010〕12號),根據(jù)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于議事協(xié)調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fā)〔2008〕13號)精神,為加強能源戰(zhàn)略決策和統(tǒng)籌協(xié)調,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國家能源委員會主任由國務院總理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