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大唐內蒙古克旗煤制天然氣工程即將投產,正式向首都北京送氣。這一消息,給“喊渴”的北京天然氣市場帶來了“及時雨”,讓人倍感興奮,也受到社會各界的格外關注。然而筆者想說的是,大唐煤制氣項目作為我國首個示范工程,在國內外沒有先例的情況下自行建設,投產過程往往需要一個試運行周期和較長的磨合期,其間不可避免地會暴露出一些問題,需要社會多些耐心,給首創(chuàng)企業(yè)多些理解與寬容。
據筆者了解,煤制天然氣的工業(yè)化示范,最早由美國大平原公司于上世紀80年代建設一套裝置,年產量為20億立方米。該裝置建成后經過多年的反復探索,工藝技術才日漸成熟。我國由大唐示范的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就其規(guī)模而言超過美國大平原公司一倍,使用的煤種為劣質褐煤,為全球先例,在技術方面也做了若干創(chuàng)新;用褐煤做原料雖然有利于開發(fā)利用國內的褐煤資源,但卻增加了項目的操作難道。業(yè)內皆知,煤制氣項目運行穩(wěn)定與否的關鍵因素在氣化爐,而據專家介紹,氣化爐穩(wěn)定運行的關鍵又在煤質。因此,要使氣化爐穩(wěn)定運行,需要在煤種的選擇、煤質的參數方面反復探索、不斷實踐才能漸入佳境。而大唐煤制氣示范項目一旦在煤質與氣化爐之間取得科學數據和操作經驗,不僅對開好大唐克旗裝置至關重要,對我國正在建設的數十個煤制天然氣項目也將提供十分寶貴的經驗。
煤制天然氣項目有一個不同于其它煤化工項目的顯著特點,即在天然氣管線沒有貫通之前,由于生產的天然氣產品沒有出口,無法對裝置進行較長時間的試運行,難以通過裝置的提前開車暴露和整改問題。而只有等到管網貫通后才能進行投產試運。外界極易認為既然項目投產了,就應該實現連續(xù)穩(wěn)定運行,實則不然。一般一個大型煤化工項目從開車到連續(xù)穩(wěn)定運行,需要一個通過開車發(fā)現問題、整改問題的過程,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參數摸索、裝置磨合、人機配合的過程。別的不說,單就人機配合就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國內沒有先例,員工事先無法找到“練手”的場所,沒有人對裝置是熟練的,好比一個新手開車上路,最初的跌跌撞撞在所難免,要熟練掌握駕駛技術一定需要一段時間。
煤制天然氣項目對安全、環(huán)保的要求相當高,而示范項目在開車過程中,首先需要確保安全第一,需要確保廢水零排放。而在尚未取得開車經驗的情況下,要做到這些,一定需要項目單位高度重視、精心操作,確保萬無一失。但話好說,事難做,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也需要在裝置運行的經驗和教訓中成長與進步。
由于煤制天然氣項目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除了裝置本身的工藝、設備和技術需要經受考驗以外,管線、煤源運輸等許多外部條件也制約著項目的運行。這些都需要項目單位統(tǒng)籌兼顧。否則,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就會影響整個項目的正常運轉乃至停產斷氣。
當然,我們更愿意看到,我國首個煤制氣示范項目能夠實現即投產、即達產、即盈利的目標,希望大唐人不辜負社會各界的期盼,精心組織、精心操作,為我國煤制天然氣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帶個好頭。但如果一時還做不到這一點,則需要社會多些理解與寬容,給示范項目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