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合會的領導牽頭,組成了幾個調研小組,對內蒙古、河南、陜西等地化工行業(yè)產能過剩情況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8月初,聯合會在京組織召開了石化產業(yè)發(fā)展突出問題調研匯報會暨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研討會。在整個調研過程中和研討會上,煤化工產能過剩問題引起了業(yè)界的廣泛關注。
傳統煤化工未走出過剩怪圈
傳統煤化工主要包括合成氨、甲醇、焦炭和電石4種產品。傳統煤化工產能過剩已經是“歷史遺留問題”。在2006年7月國家發(fā)改委下發(fā)《關于加強煤化工項目建設管理促進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通知》中,認為“電石和焦炭等傳統煤化工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石油替代產品盲目發(fā)展的勢頭逐漸顯現,同時一些地區(qū)以犧牲資源為代價,大舉招商引資,資源配置和開發(fā)利用不合理”。這是國家層面對煤化工產能過剩做出的第一次預警。記者查閱了當年的數據:2005年底我國電石生產能力是當年產量的2倍,焦炭生產能力高出國內市場需求7000多萬噸。
為了解決傳統煤化工產能過剩問題,國家可謂費盡苦心。2009年5月,國務院下發(fā)的《石化產業(yè)調整和振興規(guī)劃細則》指明確指出:堅決遏制煤化工盲目發(fā)展勢頭,積極引導煤化工行業(yè)健康發(fā)展。今后3年停止審批單純擴大產能的焦炭、電石等煤化工項目。當年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業(yè)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煤化工與鋼鐵、水泥等六大行業(yè)一起,被列入需要重點加強指導的行業(yè)。當年12月29日,國家發(fā)改委聯合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召開“抑制部分行業(yè)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第四次部門聯合信息發(fā)布會,再次重申:今后3年停止審批、建設單純擴大產能或者不符合準入的焦炭、電石項目,對合成氨和甲醇項目實施上大壓小、產能置換,加強土地、環(huán)保、金融等方面的監(jiān)管,堅決杜絕違規(guī)項目建設。
但如此的三令五申竟沒有奏效。幾年過去了。傳統煤化工仍然沒有走出產能過剩怪圈。今年年初,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合會發(fā)布的《2012年石油和化學工業(yè)經濟運行和2013年預測報告》透露:“過剩行業(yè)仍在擴大產能,同質化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純堿、電石、甲醇、聚氯乙烯、磷肥等產品價格長期在歷史低位徘徊。”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合成氨產能達到6730萬噸,甲醇產量約3129萬噸,產能利用率為66.6%;全國焦炭產能約6億噸,產量4.43億噸,產能利用率為73.8%;電石產能約3230萬噸,產量1869萬噸(國家統計局),產能利用率為57.9%。煤化工行業(yè)的產能利用率均在70%左右。
現代煤化工過剩風險依稀可見
現代煤化工包括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和煤制油等。
政府似乎預感到新型煤化工也有可能出現產能過剩問題,所以,在2009年12月29日的“抑制部分行業(yè)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第四次部門聯合信息發(fā)布會上,國家發(fā)改委第一次對現代煤化工提出警告:對于現代煤化工項目,今后3年原則上不再安排新的試點。
但實際上,“新的試點”仍舊層出不窮。盡管至今為止絕大部分現代煤化工項目還沒有生產出合格產品,但在項目規(guī)劃上,除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氣兩個能源類產品外,其他現代煤化工產品的產能已經引起了人們強烈的憂慮。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合會副秘書長、煤化工專委會秘書長胡遷林對國內在建或將建的現代煤化工產能做了一個統計:截至7月底,煤制烯烴在建項目27個,產能是1539萬噸,擬建項目26個,產能2000萬噸;煤制乙二醇在建項目10個,產能是175萬噸,規(guī)劃項目13個,產能424萬噸;煤制天然氣擬建項目59個,產能是2633億立方米。他認為,如果這些項目都投產,那么這些產品將會出現產能過剩的風險。
2012年德勤咨詢公司發(fā)布的《中國煤制烯烴行業(yè)報告》印證了胡遷林的判斷。該報告稱,至少還有710萬噸/年的煤制烯烴/甲醇制烯烴產能正在規(guī)劃、啟動建設或等待獲批?紤]到進口烯烴產品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德勤預計,到2015年年末,中國烯烴的年產能至少可以達到5600萬噸,相比需求的5000萬噸要過剩10%。
煤制乙二醇是另一個引發(fā)產能過剩危機的產品。據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規(guī)劃院副總工程師李奮明分析,預計到2015年,國內乙二醇需求為1200~1300萬噸之間,而屆時國內的乙二醇的國內產能約達500~600萬噸。盡管從數據來看,我國乙二醇還有超過50%的缺口,但問題是,這個缺口就像一塊不大的肥肉一樣,將面臨著國內煤制乙二醇、國內石油路線乙二醇和中東進口乙二醇三方爭搶。特別是中東進口乙二醇,成本低、低格低,非常具有競爭力。長期以來,一直強勢進口,壓得國內乙二醇喘不過氣來。李奮明介紹,目前國內乙二醇的市場價格區(qū)間從7200元/噸~7600元/噸不等,中東利用石油伴生氣(主要是乙烷)制乙二醇,到中國華東地區(qū)的完全成本,包括運費、關稅等,約6000元/噸;國內石油制乙二醇,僅成本就超過了8000元/噸,完全不具備市場競爭力;而西北產煤地區(qū)為主的國內煤制乙二醇,以目前煤價200元/噸、油價100美元/桶來計算,煤制乙二醇總成本在5500元/噸左右,運到華東市場后成本約為6300元/噸~6500元/噸。另外,還有一些像河南、安徽等地區(qū)靠外地購煤生產乙二醇,他們的項目還沒有實現連續(xù)、穩(wěn)定的生產,因此還談不上成本價格。煤制乙二醇若沒有絕對的價格優(yōu)勢,必然難有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那么多企業(yè)熱衷于上馬煤制乙二醇,估計到2015年煤制乙二醇產能將超過500萬噸,這不得不令人擔憂。
全行業(yè)將面臨痛苦調整考驗
產能過剩的影響現實而又深遠。
首先,項目開工率不足。河南石油和化學工業(yè)協會主任劉立新為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甲醇、合成氨開工率分別為23.4%和46.3%,而上年同期甲醇的開工率約為34%,合成氨的為48%,甲醇開工率有大幅度的下降。
其次,企業(yè)利潤大大縮水。陜西神木化學工業(yè)有限公司內部員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這幾年公司的年產能一直保持在60萬噸,但甲醇的價格卻連連下跌,如今已從3年前4000多元/噸,下降到了2100多元/噸。山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yè)協會發(fā)展部主任喬法興表示,山東煤化工產業(yè)正面臨大幅度過剩,產品賣不出去,企業(yè)日子不好過。根據易貿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7月4日,國內甲醇平均生產利潤約在14元/噸,相較6月初123元/噸再度大幅縮水88.6%。
還有,項目建設速度放緩。一組數據顯示,陜西省原計劃2014年全部投產的24個重點能源化工項目,即便到了2015年,也將只有不超過12個項目投產。有人對陜西、內蒙古、遼寧等地部分煤化工項目做了粗略的統計,這些地方煤化工“爽約”項目總額超過3500億元。劉立新表示,河南一些煤化工項目已經擱置或放緩建設進度。他表示,“大家都不敢對這個市場進行判斷,因為近年來市場變化幾乎沒有規(guī)律可行。”
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固疾。國資委原副主任邵寧分析指出,以往,中國經濟總體上處于高增長擴張期,而且這種高增長是一波接著一波的,前期過剩的生產能力會被后面的經濟擴張消化掉。所以前幾年的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并沒有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最近一段時間,國內的經濟環(huán)境不太好,外部需求在萎縮,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產能過剩的形勢異常嚴峻。如果以后沒有新的經濟擴張了,這個問題就會非常尖銳,我們的企業(yè)將會面臨很大的考驗。
這番話,點出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緊迫性。因為新一屆政府已經表示改變經濟增長方式,“高增長擴張期”或很難再出現。也許,產能過剩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