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制烯烴現(xiàn)狀:環(huán)保究竟是不是問題?
從2014年開始,“四萬億”計劃中扶持的煤制烯烴項目開始紛紛上馬,2014年我國PP產能增長26.17%,也是PP產能增長最快的一年,到2015年新增產能投放穩(wěn)定之后產量也開始有大幅增長,較2014年漲幅達22.71%。新增產能中,多數(shù)工廠都是建在西北靠近煤礦的煤制烯烴項目。2016年初按計劃將有361萬噸/年的PP產能會在年內釋放,其中有196萬噸/年的產能來自西北和華北地區(qū)的煤制烯烴設備,占全年新增產能的54%。
今年上半年截止到6月,僅有神華新疆和中煤蒙大兩家投產,其它新建PP項目均有所推遲,究其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第一是國家去產能的要求。2015年開始我國進入新常態(tài),經濟增速放緩,2008年次貸危機后“四萬億”救市政策埋下的隱患開始爆發(fā),產能過剩與需求滑坡共同出現(xiàn),政府緊急出臺了“去產能”的目標,重點監(jiān)督鋼鐵、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領域。2016年上半年我國PP表觀需求量為1003.58萬噸,進口量142.31萬噸,產量861.27萬噸,而截止至6月我國PP產能為1843萬噸/年,半年產能達922萬噸/年,排除庫存的干擾,上半年產能超過我國表觀消費量60萬噸,初步出現(xiàn)產能過剩問題。如果后續(xù)361萬噸/年的產能全部投產,在需求沒有好轉的情況下,勢必會呈現(xiàn)產能過剩的局面。
另一方面原因來自于節(jié)能減排目標。 2015年兩會召開期間,有人大代表提出應在“十三五”規(guī)劃中納入強制性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以保障碳排放峰值目標的實現(xiàn),并為未來節(jié)能減排最關鍵的十五年制定更有針對性的低碳發(fā)展政策路線圖。
3個月后的6月25日,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氣候司副司長李高在“低碳發(fā)展·綠色生活”公益展上表示,2014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33.8%,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確保完成“十二五”碳強度下降目標的基礎上,“十三五”還要繼續(xù)設立強有力的碳排放控制目標,力爭實現(xiàn)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二氧化碳排放的強度下降40%到45%的上限目標。
今年8月11日多家媒體報道,國家發(fā)改委已向各省下達“十三五”節(jié)能減排任務。北京確定“十三五”單位GDP(地區(qū)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7%,與“十二五”一致。甘肅確定“十三五”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分別下降14%和17%。陜西此前也提出“十三五”單位GDP能耗要下降13%。根據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的2015年前11個月節(jié)能目標完成晴雨表,海南、青海、寧夏、新疆4個地區(qū)“十二五”節(jié)能進度預警等級為一級,節(jié)能形勢十分嚴峻。這些進度較為落后的省市多集中在西北地區(qū)。
據悉煤制烯烴項目每生產1噸聚烯烴耗水20噸,排放5.8噸二氧化碳,而油制烯烴和PDH項目每生產1噸聚烯烴僅排放0.93噸和0.78噸二氧化碳,同樣產量情況下,煤制烯烴碳排放是PDH項目的9倍,油制烯烴項目的7倍。
2015年,煤化工行業(yè)的碳排放量約為1.7億噸,預計到十三五末,煤化工行業(yè)的碳排放將達到4.9億噸/年。到2019年,中國企業(yè)規(guī)劃了超過45個煤制烯烴項目,烯烴總產量超過2800萬噸/年。
為了完成十三五節(jié)能減排的目標,今年高能耗高污染的煤制烯烴項目悉數(shù)被推遲。青海鹽湖被推遲至9月份,中天合創(chuàng)和神化新疆均被推遲至10、11月,華亭煤業(yè)、神華寧煤二期被推遲至2017年。這些新投產的煤制烯烴項目均與當?shù)卣寂欧趴刂朴嘘P。
二、 油制與煤制利潤孰高孰低?
這里我們來討論一下國內四種聚烯烴生產方法的成本,這四種方法分別是進口石油制烯烴裝置、外購甲醇制烯烴裝置(MTO)、外購丙烷脫氫裝置(PDH)和煤制烯烴裝置(CTO)。
進口石油制烯烴成本和毛利:每噸原油按密度可以折算為7.35桶(bbl),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按照6.65計算,原油進口免關稅,消費稅17%,由原油提煉至石腦油成本約100美元(每生產1噸PP),石腦油至丙烯約350美元(每生產1噸PP),丙烯聚合成本150美元(每生產1噸PP)。
因此每生產1噸PP的成本為:按照8月23日WTI原油現(xiàn)貨價格47.65美元/桶來計算,中石油中石化生產一噸PP成本為6715元,參考華東地區(qū)鎮(zhèn)海煉化8月23日PP出廠價8600元/噸,毛利潤約為1885元/噸。
MTO成本和毛利:每2.95噸甲醇可以生產1噸PP,中東地區(qū)進口甲醇關稅為5.5%,甲醇生產丙烯的人工、水電等制造成本為1000元(每生產1噸PP),聚合成本也為1000元。因此每生產1噸PP成本為:
8月24日CFR中國主港甲醇價格為225美元/噸,帶入計算得成本為7448元/噸,毛利1152元/噸。PDH成本和毛利:每1.18噸丙烷可以生產1噸PP,進口關稅為1%,每生產1噸PP消耗的人工、水電等制造成本為200美元,裝備折舊為1200元/噸,聚合成本1000元/噸,因此每生產1噸PP成本為:
8月24日FOB沙特丙烷為288美元/噸,則PP成本為6400元/噸,毛利潤2399元/噸。
CTO成本和毛利:生產1噸PP消耗4.65噸煤,但同時作為燃料的煤還有3.35噸,合計8噸煤,人工、水電以及裝備折舊等費用約3700元(每生產1噸PP),因此每生產1噸PP成本為:
8月24日山西動力煤車板價355元/噸,則PP成本為6540元/噸,由于CTO項目產出的PP普遍質量稍遜于油制PP,因此現(xiàn)貨價格一般煤制比油制要低250-300元/噸,調整后CTO項目毛利潤為1810元/噸。
以上計算可以看出,近期PDH毛利最高,約2400元/噸,油制烯烴次之,CTO毛利潤稍少于油制,均在1850元/噸左右,MTO毛利潤最低,約1150元/噸。
從歷史利潤上來看,進口甲醇制PP基本一直處于最低。PDH項目在2015年以前和MTO項目同樣利潤率墊底,甚至很多時候還表現(xiàn)出較大的虧損,但近期PDH項目由于其低能耗等優(yōu)勢,毛利潤遠高于其他三種生產方法,而且在計算成本過程中的PDH項目折舊費與真實數(shù)據相比有可能偏高,因此PDH毛利潤有可能比目前水平更高。CTO項目在2012-2015年油價在80美元以上時毛利相較于其它三種制法遙遙領先,但隨著2015、2016年年初油價的大幅下滑,煤制烯烴的優(yōu)勢逐漸喪失,2016年年初以來CTO項目利潤基本與油制持平,近期利潤率甚至不及油制烯烴。
根據計算,我們認為油價高于49美元/桶時CTO項目毛利潤才能高于油制烯烴。對于未來油價的預測,我們認為2016年年內國際油價整體偏空。EIA近期的數(shù)據顯示,截止8月19日當周,美國原油庫存量5.2359億桶,比前環(huán)比增長250萬桶,同比增長16.2%,處于歷史同期最高水平;美國汽油庫存總量2.327億桶,環(huán)比增長4萬桶,同比增長8.5%,為2013年同期最高水平;餾分油庫存量為1.5326億桶,環(huán)比增長12萬桶,同比增長2.3%,為2011年以來最高水平。同時,備受市場關注的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庫欣地區(qū)原油庫存6490.6萬桶,環(huán)比增加37.5萬桶。煉廠開工率也環(huán)比下降。這些信息說明北美地區(qū)原油供應極度過剩,釋放利空信號。
另一方面,沙特原油產量繼續(xù)創(chuàng)歷史新高,伊朗也計劃本周將在北方油田每日增加15萬桶的出口,OPEC國家產量處于歷史最高水平。尼日利亞武裝對基礎設施的攻擊減少,該國原油產量不會自由落體式下降,第四季度可能會朝著每日160萬桶增長。同時8月19日當周,美國在線鉆探油井數(shù)量406座,為2月份以來最高水平,環(huán)比增加10座,美國陸地石油和天然氣平臺共計470座,環(huán)比增加9座。美國油氣鉆井平臺總計491座,環(huán)比增加10座。這些產量增長的消息進一步加劇了供應過剩的局面。
在供應過剩、庫存高企以及需求增長不及預期的背景下,我們認為國際原油在年內沖破50美元/桶比較困難,2016年年內都會在35-50美元/桶范圍內波動。在這個區(qū)間范圍內,CTO/MTO項目對于油制烯烴來說完全沒有競爭力,不僅成本比油制烯烴要高,產品價格也由于質量問題比油制烯烴要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煤制烯烴的盈利空間,讓煤制烯烴項目競爭力大減。
三、 國外PDH瞄準中國市場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石化產品消費市場中心,市場規(guī)模龐大,是各國生產商競相爭奪的目標市場。未來5年內有多家低能耗低排放的PDH和乙烷脫氫裝置將在美國投產。據統(tǒng)計PDH方面,已有305萬噸/年的產能正在建設中,其中240萬噸/年的產能將在2017年年中之前釋放,屆時PDH生產的PP將以較低的價格和較高的質量擠占國內市場。PE方面同樣如此,未來5年內將有超過1900萬噸/年的產量在全球投產,這些新增的產能同樣劍指中國市場。
同時,國內方面PDH項目產能占比也在逐年遞增,2014年PDH項目產能僅占我國聚烯烴總產能的5%,2015年PDH項目產能達390萬噸/年,占我國聚烯烴總產能的10%。2016年全年新增產能中,PDH項目新增產能140萬噸/年,占34.83%,其中有70萬噸/年的產能配套的PDH尚未投產,目前需要依靠外購丙烯作為原料。
2016年6月,我國PP表觀消費量164.35萬噸,進口24.55萬噸,對外依存度14%。從表中可以看到,我國PP表觀消費量逐年增加,2015年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16.47%,同時對外依存度在緩慢下降,由2010年的30%降至14%左右,這主要得益于近兩年煤制烯烴項目的大批投產。目前油價下煤制烯烴相對外盤明顯處于劣勢。隨著未來1-2年內國內外PDH項目的投產,國內外PDH項目將對煤制烯烴形成合圍之勢,煤制烯烴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四、 煤制烯烴的未來在哪里?
煤制烯烴項目在低油價下競爭力減弱,在去產能的洪流之中,未來還面臨著碳排放控制所增加的部分成本,同時未來還要面對國內外新建的PDH項目質優(yōu)價廉的產品的競爭,可以說煤制烯烴在未來生存機會渺茫,唯一的機會是國際油價重返80美元。從長遠來看,這個結果還是有可能的。5月份在上海召開的上海衍生品論壇中,提及國際原油未來趨勢,劍橋能源研究院的工程師劉海全表示,國際原油價格會在未來5年內恢復到100-120美元左右,另外多家國際投行也對未來油價持樂觀的態(tài)度。如果未來5年國際油價重返高位,那么在碳排放成本增加的情況下,煤制烯烴依然能夠在與油制烯烴的博弈中占據主動。另一方面,應該看到的是,國外PDH項目新增產能遠少于乙烷脫氫裝置,這給了煤企很大機會將重心由PE轉移至PP的生產當中。
除此之外,煤制烯烴企業(yè)也應該大力開展科研活動,提高品控,努力提升CTO裝置產出的PE、PP的質量,向油制烯烴看齊。與下游企業(yè)合作,共同開發(fā)附加值較高的專用料、新型料。在8月召開的隆重塑料會議上,石油化工規(guī)劃院的副總工程師劉延偉也提到,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煤企應加大開發(fā)力度,在銷售聚烯烴產品的同時,為下游廠商提供整套的生產方案,否則煤制烯烴未來一定會在碳排放管制的壓力下被擠出歷史的舞臺。從這一方面來說,未來聚烯烴行業(yè)面臨國內外大量低價PDH貨源,去利潤化進程依然會繼續(xù),我們在未來5年內,聚烯烴價格將緩慢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