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烴及衍生物進口情況
2014年是我國烯烴市場快速變化的一年。乙烯產能較2013年上漲14%,但石腦油裂解新增的只有四川石化一套,更多的乙烯新增產能來自于甲醇制烯烴與煤制烯烴,烯烴原料多元化愈發(fā)明顯。而丙烯產能的增加量更為明顯。丙烯市場除了受到煤制烯烴及甲醇制烯烴投產影響以外,2014年3套丙烷脫氫裝置集中投產更是增加了丙烯供應的多樣性。丙烯市場逐漸形成油頭、煤頭與氣頭的三國時代。丁二烯2014年新增產能為42萬噸,增長率也接近14%,但丁二烯價格仍沒有達到氧化脫氫裝置的成本線。
雖然國內的烯烴產能持續(xù)的增長,但“三烯”單體的進口依存度還是在10%左右,丙烯甚至高達14%。乙烯的幾大下游除去環(huán)氧乙烷可以自給自足以外,其余的產品進口比例非常高。其中聚乙烯的進口依存度高達43%,乙二醇進口依存度更是高達66%,苯乙烯也超過40%。丙烯衍生品的進口依賴度要明顯低于乙烯,聚丙烯為27%,環(huán)氧丙烷為17%。
在烯烴產業(yè)鏈中,氣體、液體、固體產品都有。由于物流成本的差別使得不同的產品會形成自身的市場半徑,未來這幾種形態(tài)的產品進口替代的方式與節(jié)奏都會不一樣。
(1)氣態(tài)烯烴的進口替代將十分緩慢

氣態(tài)烯烴由于運輸條件的苛刻性,乙烯丙烯的進口幾乎全部從近距離的東北亞與東南亞進口。韓國是我國乙烯丙烯進口最大的來源國,我國乙烯49%進口自韓國,42%的丙烯也進口自韓國;而日本則是我國第二大氣態(tài)烯烴進口國,乙烯與丙烯進口自日本的比例高達到37%與31%;第三大氣態(tài)烯烴進口地區(qū)則是臺灣。而韓國、日本和臺灣3者進口乙烯丙烯總比例達到93%。從目前煤制烯烴的下游產品方案來看,很少有企業(yè)直接外銷乙烯丙烯單體的,所以煤制烯烴對氣態(tài)烯烴市場的沖擊將是十分緩慢的。
(2)液態(tài)烯烴衍生品的進口替代將直面中東低成本貨競爭

相對于氣態(tài)烯烴進口國較為單一來說,液態(tài)烯烴衍生品的進口國更加豐富,而且產品差別也非常大。我們將主要的液態(tài)烯烴衍生品(乙二醇、苯乙烯與環(huán)氧丙烷)進行分析,發(fā)現3種產品合計最重要的進口來源國為沙特,占比接近36%。其次則為韓國臺灣等地。而日本的烯烴衍生品進口量僅為5%。各個國家的乙烯下游配套不同則直接影響其出口情況。煤制烯烴在液體化工品的進口替代主要是沿海甲醇制烯烴企業(yè)來進行,從現在的成本來看,沿海地區(qū)的甲醇制烯烴成本比中東的烯烴液體產品要高,各企業(yè)會形成自己的供應半徑。
(3)固態(tài)烯烴衍生品的進口替代將會加劇

固態(tài)烯烴衍生品主要是聚乙烯和聚丙烯,其來源分布情況相似也有差別。聚乙烯最大的進口來源國是沙特,而聚丙烯最大的進口來源國為韓國。合計聚乙烯聚丙烯最大來源國為沙特,第二為韓國。中東貨源低價,韓國運輸成本優(yōu)勢成為兩個國家出口競爭優(yōu)勢。
國內煤制烯烴產生影響
(1)煤制烯烴現狀
隨著2009年神華包頭60萬噸煤制烯烴裝置投產,我國拉開煤制烯烴的序幕。近年來,煤制烯烴(包括甲醇制烯烴)是我國烯烴產能擴張的重要來源。截至2015年6月,全國共有17個煤制烯烴(包括甲醇制烯烴與二甲醚制烯烴)項目投產,涉及烯烴總產能為683萬噸。已投建的17套裝置中,共有6套煤制烯烴裝置,產能為330萬噸,占總體煤化工制烯烴產能的比例為48%;其次占比較大的則是甲醇制烯烴裝置,已投建的4套總產能為187萬噸;而6套共計156萬噸甲醇制丙烯裝置中,西北兩套采用煤作為原料,而山東4套甲醇制丙烯裝置外采甲醇做原料。
(2)煤制烯烴未來發(fā)展
據統(tǒng)計,按照已經在建的煤制烯烴項目規(guī)劃,預計到2018年仍有1579萬噸煤制烯烴項目投產。其中多數新增產能仍然分布在西北地區(qū),涉及產能為936萬噸,占比為59%。其次華東地區(qū)也成為重要的布局地點,未來3年預計投產規(guī)模為343萬噸。到2018年,假設所有在建項目可以按時投產,我國所有煤制烯烴產能將達到2262萬噸/年。屆時煤制烯烴產能將占國內所有乙烯丙烯產能比例超過30%。
煤制烯烴能否影響進口
煤制烯烴產能能否實現替代進口產品?從統(tǒng)計數字上看,1999年我國乙烯單體的進口依存度僅有0.85%(表觀消費435萬噸,進口3.72萬噸),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需求的放大也拉高了進口依存度,2013年我國乙烯單體進口依存度達到最高值9.5%,而2014年僅下降至8%,仍高于多數年份。
由此看出,過去15年烯烴產能的提升并沒有替代進口。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中國經濟拉動的消費增速遠高于烯烴產能的擴張增速,烯烴產業(yè)過去主要由三桶油控制,巨額的投資、復雜的技術、高昂審批門檻限制了烯烴產業(yè)的產能擴張,雖然我國乙烯產量從1999年的431萬噸上升到了2014年的1696萬噸,增長了293.5%。而乙烯表觀消費卻從2009年的435萬噸增加到了1853萬噸,增長了30.9%。二是投資周期導致的,2008年以前中國的重化工業(yè)投資相對較少,主要的重化工業(yè)投資主要是2008年后的“四萬億”推動的,尤其是近幾年煤制烯烴、PDH的快速投資,基本上都將在這幾年投產,2013年可能是中國乙烯單體進口依存度的峰值,隨著后期這些產能上馬,進口依存度還將下降。
雖然中國上馬了很多煤制烯烴項目,至于能否真正替代掉進口產品,我們認為真正起決定作用取決天成本與市場半徑兩大因素。在全球范圍內石腦油路線烯烴已面臨便宜氣頭烯烴低的沖擊,裂解原料輕質化是當前全球化工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在高油價背景下,煤制烯烴成本是較低的,但由于下游產品方案不一,產品的消費地在東部而不是西部,因此在面對低價進口貨源方面并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所以全面的進口替代是不會發(fā)生的。
未來或許有兩個大的趨勢:一是不同的企業(yè)各自在一定的市場半徑內形成自身優(yōu)勢,并在不同形態(tài)的產品方面形成節(jié)奏不一的部分替代;二是隨著中國中西部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逐步消化了西部的煤制烯烴產業(yè),從而形成一個增量市場。